第39章 顶级论文井喷,星辰学子惊才绝艳!(1/2)
5月20日。
星辰大学,化学学院内。
某间办公室内。
大一新生方晨,看向面前的化学教授李维,恭恭敬敬的说道:“李教授,我刚刚完成一篇学术论文,想请您指点指点。”
“行!”
年逾五十的李维,笑着点点头。
通常来说。
在大学生涯里。
大一学生,专注于提升绩点。
大二学生,积极参与竞赛并争取获奖。
大三学生,致力于科研并发表论文。
大四学生,准备毕业论文、外出实习或者考研考公。
星辰大学,现阶段只有大一学生。
他们还远远没到专研学术的程度。
不过……
李维很喜欢方晨这样的学生。
接下来。
他将方晨递过来的U盘,插进电脑USb接口,读取论文。
论文标题是《碳纳米管具有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性能》。
开篇内容提到。
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碳管,具有很多奇异性能。
碳纳米管有不同种类。
即使是同类碳纳米管,在直径和物理结构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别。
这种差别可能会造成特性的显着不同。
因此,有效区分不同的碳纳米管,对碳纳米管研究开发和产业化,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方晨在研究单层碳纳米管时,首次观察到了发荧光现象。
他在星辰大学化学实验室,首先用高频声波轰击成块的大批碳纳米管,使之分离为单个的碳纳米管。
后续的实验过程里发现。
当单壁碳纳米管,在含有染料分子和溶解氧的溶液中,被多步触发时,会发出延迟的二级荧光,延迟的时间自由微秒级。
具体情况是。
溶解在溶液中的氧分子,从燃料中捕获能量,形成一种通电形式的o2。
然后,这些能量转移到纳米管上。
在那里,激子(由电子和电子空穴组成的准粒子)以其三倍态产生。
添加一点热能的情况下。
这些激子,会被提升到更高能量的单子态,从而发出能观察到的荧光。
当然,这个时间很短暂,只能持续10微秒左右。
看到这里。
李维暗暗点头。
方晨的这项研究,非常有意义。
别看碳纳米管发出的荧光,只能持续10微秒。
但这一现象,能直接运用在生物医疗和纳米电子领域。
比如将能发光的碳纳米管,包裹在特定蛋白质中,输入人体,这些蛋白质可以专门瞄准并附在肿瘤细胞或发炎组织。
由于人体没有任何组织,能在近红外波段发荧光。
通过这种办法,探测附在肿瘤细胞等部位的发光碳纳米管,就可以对癌症等疾病,进行相应诊断。
论文剩下的内容里。
方晨在碳纳米管在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基础上,进一步识别出33种发光碳纳米管吸收和散发出的光,所具有的不同波长。
现有的碳纳米管区分方法,通常需要几个小时的繁琐测试,才能得出结果。
而利用方晨的办法。
往后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,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测量,就可以揭示碳纳米管样品的构成。
全篇论文看下来。
李维赞叹道:“方晨,你这篇论文内,详细的写出各种实验数据,完全诠释了碳纳米管具有特定条件下发荧光的性能。
同时,这项研究,能应用于医学成像技术、生物医疗、纳米电子等众多领域。
往后科学界在你的研究基础上,肯定能让这些领域,迎来全新的变革!”
“李教授过奖了!”
方晨谦虚道:“我也只是运气好,才能在实验室里,得到这一发现。”
“不骄不馁,很好!”
李维笑着点点头:“小方,你这篇论文,我没什么指点你的地方。
唯一能找出瑕疵的,就是论文格式、排版、细节用词方面的问题。
这样,你这篇论文先放在我这里,我替你改一改。”
“谢谢李教授!”
方晨连忙道谢。
李维又问道:“小方,从你这篇论文的质量来看,无论是发在《Nature》自然期刊,还是《Sce》科学期刊上,都轻而易举。你准备发在哪里?”
“教授,我准备发在《星辰》学术期刊!”
方晨毫不犹豫的说道:“论文发在顶级学术期刊上,固然风光无限。
但我个人认为,只要论文质量过硬,完全可以发在国内期刊上。
恰好我们星辰大学的校办企业星辰出版社,名下拥有《星辰》学术期刊。
为什么我不直接发在学校期刊上呢?”
听到这话。
李维欣慰的笑了笑。
方晨的想法,和当代主流大学生,截然相反。
他们都以论文发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为荣。
而方晨却心甘情愿把论文发在《星辰》学术期刊上。
这一点,真的很令人钦佩!
……
另一边。
星辰大学,电子信息学院。
某间办公室内。
大一新生吴冕,正在请通信工程领域的教授沈朗,指点自己的论文。
电脑屏幕上。
显现论文标题《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》。
沈朗看到标题后,微微一愣。
什么情况?
眼前这位大一学生,竟然说研发出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术?
没搞错吧?!
带着强烈的好奇。
沈朗耐心的阅读论文。
内容提到。
吴冕研发出一种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术,单波长传输速率,达到每秒160吉比特,相当于每秒可传输4部两小时长的电影。
这个速率,是通信界现有传输速率的16倍!
通常来说。
用电信号传输,单波长传输的速率极限,是每秒100吉比特。
而光信号通信,潜力更大。
但缺点是,传输距离一旦延长,信号会变得很差。
这是由于光信号的波形,发生了畸变。
吴冕在不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的情况下,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通信装置,能在光信号传输时检测到信号的波形畸变,然后将信号恢复原状。
能将信号波形畸变恢复原状的通信装置,以前通信界就有,但检测和矫正的精确度不高。
这一次,吴冕自主研发的新型通信装置,能把旧装置的检测和矫正精确度,足足提高200倍以上,而且可以适应各种温度和气压变化。
实验过程中。
吴冕使用80公里长的色散移位光纤,进行试验。
光纤的温度从5摄氏度,变化到45摄氏度。
用新技术传输的光信号,基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!
具体的实验数据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